日期:2025-07-11 16:48:08
文 | 难得君炒股配资首选
人们总把飞行员视为云端上的精英,动辄数十万乃至近百万的年薪,曾让无数人趋之若鹜。
光环之下,鲜少有人看清这片天空的拥挤与艰难。冰冷的数字撕开了体面的表象,揭示出中国民航业一个沉重而无法回避的真相:飞行员,特别是机长,已陷入严重过剩的泥潭。
一、过剩,是数据堆砌的冰冷现实。
截至2024年底,中国民航局颁发的有效驾驶员执照总数高达89,230本。其中,具有在大型航空公司执飞资格的“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”(ATPL)持有者接近30,000人。聚焦到实际执飞121部运输航班的飞行员群体,规模更为庞大:可用机长22,197人,可用副驾驶33,789人,总计61,415人。
然而,这些翱翔蓝天的翅膀,能落脚的地方却异常有限。2025年第25周的最新数据显示,中国41家客运航空公司拥有的客机总量仅为4,114架,实际在运营的飞机为3,747架。
这意味着,平均每架在运营的民航客机背后,对应着超过16名具备121部运行资格的飞行员(61,415人 / 3,747架)。
即使算上所有在册飞机(4,114架),这个比例也高达接近15:1。放眼全球,这架与人的配比,已是一个难以想象的臃肿数字。
二、升迁,是一条望不到头的狭窄通道。
成为机长绝非一蹴而就。飞行学员从航校毕业拿到商用执照(CPL),仅仅是漫长征程的起点。进入航空公司后,需经历严格的新雇员培训、机型改装、跟飞带飞,积累足够飞行小时并通过层层考核,才能从副驾驶晋升为机长。
这个过程,对绝大多数人而言,需要5-6年甚至更久的光阴。
更严峻的是,前方机长席位的释放速度缓慢得令人窒息。假设所有飞行员都工作到60岁退休,直到2038年,每年退休的机长人数才勉强达到500人;到2042年,这个数字才能缓慢爬升至每年1000人。
这意味着,当下那3万多名副驾驶,需要熬过漫长的岁月,才有机会在机长的位置上落座。行业内部的推算令人心凉:存量的副驾驶要到2048年左右才有望“消化”完毕。晋升之路,成了看不见尽头的排队。
三、特犬,扭曲了本已失衡的生态。
在市场本已过度饱和、升迁通道严重堵塞的困境下,一种非市场化的“插队”现象,如同尖刺扎入普通飞行员的心脏,这就是“飞二代”的特殊通道。
行业特殊性和优厚待遇,吸引着大量航司领导、局方官员子女渴望进入。
需求催生模式:航司绕过传统培养体系(如中国民航飞行学院),自主招收“自费生”。
自费的名义,常为降低招飞标准提供了便利的借口。这些关系户进入公司后,往往能以超乎常人的速度完成升级训练,迅速坐上机长位置。
他们常被安排在大飞机、飞国际航线,业内称之为“二机长”,即实际飞行由另一名经验丰富的机长操作,他们“陪同”飞行,却享受同等机长待遇,本质上是享受特殊保护的“实习”。
与此同时,大量普通飞行员被挤压在737、A320等窄体客机上,疲于奔命地执行国内“通宵小四段”的高强度航班。
四、这种特犬,直接腐蚀着公平与安全。
考核的双重标准:安全压力迫使航司增加考核,但为了“卡通过率”又不得不“照顾”关系户。这导致普通飞行员承受着不成比例的巨大考核压力。南航机长面试考核中,众多飞行员屡考不过,而某737女飞行员却能一次顺利通关——只因为她的父亲,正坐在决定她命运的评委席上。主观性过强的考核,沦为权力寻租的温床。
流失的出路:面对国内晋升无望、待遇下滑、不公对待,不少优秀飞行员试图出海寻求机会。然而,民航局拒绝履行国际民航组织(ICAO)公约,不向接收国验证中国飞行员的执照和飞行经历,
实质上锁死了飞行员寻求国际就业的合法通道,加剧了国内人才的淤积和浪费。
怨气的累积:当普通家庭出身的飞行员,耗尽家财、付出青春,却在狭窄的通道上眼睁睁看着“飞二代”凭借父辈资源轻松插队、占据优渥岗位,内心的怨愤与不平衡感可想而知。这种情绪,是行业安全文化和团队凝聚力的隐形炸弹。
五、根源:行政化之癌侵蚀市场肌体。
飞行员严重过剩的根源,绝非仅仅是“梦想职业”吸引力过大。更深层次的病灶,在于民航业日益严重的“行政化”。
航司的运作,越来越偏离市场规律和经济效益的指引,转而深陷“向上负责”的形式主义泥沼。
明明市场信号清晰无比,飞机数量增长有限,飞行员已严重供过于求,但航司的招聘计划似乎并未理性刹车。
一面是行业整体亏损、员工待遇承压、士气低落;另一面却是为了满足某种“指标”、“规模”或难以言说的“需求”(如安置关系户),仍在持续大规模招飞。
这种非理性的行为模式,是行政指令凌驾于市场判断之上的典型恶果。亏损和压抑,成了这种扭曲管理必然结出的苦果。
结语:蓝天不应是特权的后花园
4114架冰冷的钢铁之躯,承载着61415双渴望翱翔的翅膀。这组触目惊心的数字,是中国民航飞行员过剩困局最无情的注脚。
当晋升之路被拉长至数十年,当公平竞争被“飞二代”的特殊通道所截断,当出海谋生的门被行政之手悄然关上,普通飞行员的热忱与专业,便只能在不公的挤压中渐渐冷却。
这片曾象征自由与梦想的蓝天,不该沦为权力与关系织就的封闭花园。
打破过剩困局,不仅关乎数万飞行员的职业尊严,更关乎中国民航能否卸下沉重包袱,真正以安全、效率和公平为基石,飞向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。
让市场回归市场,让公平守护蓝天,这或许是解开困局唯一的钥匙。
否则,过剩的翅膀只能在无尽的等待中,感受天空的寒意。
熊猫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